我不期待、但唯独期待家人的认可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国庆假期期间因一起交通事故与家人发生的争执。作者在正常行驶时,一位女司机突然变道,差点造成事故。尽管交警确认对方全责,但作者的母亲和女朋友却责怪他没有让行。文章通过分析各方心理状态,探讨了冲突的原因,并表达了作者对家人认可的渴望。作者认为,尽管他可以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但家人的看法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国庆假期,发生了一件令我感到生气却又自责的事情。

10 月 2 号的晚上,在我正常行驶的路途中,一位女司机突然变道(直接把车头打过来,并非缓慢变道),差点发生车祸。

本来是一件小事,但随后,我妈开始教育我,说那位女司机已经打左转灯很久了,我应该让她过来,而不是按原速行驶。这时候,睡在后排的女朋友也醒了过来,开始斥责我:“你怎么去跟人家挤一个道呀!”(这里说明一下,她并没有看见冲突的全过程,在醒来后只看到我的车头和女司机的车头挨得很近)。

我当时既愤怒又委屈,好几天都没能释怀。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在批判是非对错,而是通过三个人的心理状态,来描写出现冲突的原因,并分析最优的解决方案。

首先来看司机(我)的视角: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晚上开车带老妈和女朋友回家,听着女朋友在后排轻微的鼾声,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一路原本平安无事,突然一辆车车头摆向我……所幸平安无事,路过车子一看,是位女司机,唉,算了。但老妈和对象还在旁边唠叨,明明就不是我的错误,为什么要我改正?之前教我开车的时候,说我变道时候一定得保证后方安全,怎么?这条规则只对我有用吗?女司机的错误,为什么要我来改正呢?我明明只是在自己道上正常行驶而已。

一整天的心情都被这件事情影响。不知不觉又想起,在过去,每一次开车,只要老妈在车上,那就是唠叨个不停,这儿该这样开、那儿该那样开,不厌其烦,非常影响司机驾驶,也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无论是斥责这种行为,还是坐下来好好谈,都没办法改变她的习惯……久而久之,放弃了,不管怎么说,我有开得不对的地方,就让她说吧。结果现在,连别人的错都要用来批判我,搞什么名堂?

后坐那个女人,就知道拉偏架,连情况都没看到,就跟着老妈一起批判我,无语。

接下来看老妈的视角:我老早就看见旁边的车在打转向灯,想变道了,这小子还不知道减速让,看,差点出事了吧,肯定是走神了。

然后是女朋友视角:突然一个急刹把我吓醒,一看前方,我们的车差点和人家撞上,怎么开的车啊。他妈妈正在批评他,肯定是他的问题。

由于不是本人,她们二位的视角我只能靠猜测,但大差不差。

在客观上,这次虚惊事件无论如何都不是我的责任,事后我们也询问了交警,这种情况是对方全责。我每天晚上都会刷一些事故处理、和事故经过的视频,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是我老妈和女朋友都做不到的。为什么要学这些呢?因为事故是最好的教材,判罚是最好的案例。在事故处理中,只有你知道了事故的判罚规则,你才能够避免出现自己主责或全责的事故(事故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有可能别人故意来搞你)。例如,高速路上恶意别停别人,至少都是个拘留,情节严重会判 3 年一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会判 3 年以上有期徒刑。这告诉我们,遇到恶意别停事件时,应当记录车牌号、时间地点,然后报警处理,千万不能开斗气车。当然,作为一个正常的司机,你也万万不能去恶意别停别人,尤其是高速公路上。再比如,遇到有人加塞,发生擦挂,如果对方变道没有完成,你就不可能是主责。如果你有加速行为,会承担次责,如果你正常行驶,则对方全责。这反向告诉我们,当别人已经变道完成,你就不能再加速撞上去了。并且,当你加塞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安全之后,缓慢变道。这两种事故也是最常见的事故。

在这些云经验的积累下,女司机别过头来的一瞬间我就知道这是她全责,但我仍然减速让行了,这不正是最好的行车素质体现吗?于情于理,我没有任何可以被批评的地方。而女司机没有尽到观察后方是否安全的义务,是虚惊事件中唯一的违法行为。

与老妈和女朋友的冲突之处在于,她们认为,我应当提早停车或减缓速度,让行女司机,因为该女司机已经提前打灯了。首先,当时女司机的车身几乎与道路平行,后车根本无法猜透女司机的想法,无从得知她究竟想要合适变道。其次,女司机的变道方式是突然将车头打到其左侧道,这是一种风险极高的变道方式,一旦我没有刹车,女司机至少重伤。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女司机自己作出的虚惊事件。

而老妈的内归因性格,很可能源于其教师工作。她勤勤恳恳工作了数十年,说实话我很佩服,因为我工作了一个月就想回家躺平了。但她也曾反思过,为什么自己这么多年仍然是一位普通教师。其实这就是源自于她的内归因性格。当一项荣誉、一项奖励,没有落到自己头上时,她会认为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却没有考虑过,是不是分配方式出现了问题。事业单位、国企都充斥着大量的关系户,他们干着轻松的工作,却能够步步高升。这公平吗?每个人都知道这不公平,但又有几个人敢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很少。几十年来,总是幻想着,总有一天自己的努力会被看到,但却不知道哪一天,自己都想不起曾经的梦想与追求了。作为她的儿子,我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但在事业上,她始终是一位辛勤的劳动者。

因此,她始终没办法相信法律,也不敢去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她看来,只要拿自己能拿到的部分就可以了,与他人相争,没必要。

这样的思想,没有对错,能做到这一点都不算容易。但我不想这样子,因为我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打工人,做一个廉价劳动力,但我却没有目标,没有能力,不知道怎样破局,对现在的我来说,很遗憾。

回到主题,在这个小家中,我需要的是一种认可,朋友、同事、领导都可以不相信我,都可以排挤我打压我,我都可以不在乎。但我很在乎家人的看法与认可,如果我确实做错了,我都会虚心接受,但在我没错的情况下,我不喜欢听到反思和批评。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