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日记(二)—— 从 Student 到 Worker

文章描述了作者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转变,分享了初入职场的困惑与不安,包括对工作模式的不适应、对未来的迷茫以及与同事和老乡的交流。作者反思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并思考了工作与生活的意义。

上周发生了两件挺重要的事,首先,我与在公司认识的几位同事一起喝了个小酒,第二,我在老乡群里面与曾经的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刚入职场,自己并不适应朝九晚六的生活,但扪心自问,像我这样一个应届生,又有几个能找到像我这样清闲又有不错待遇的工作呢?抛开自身情绪,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我会觉得我现在的人生无可挑剔。

但我毕竟不是旁观者,我是当事人。在我高二的时候,一位女同学曾说(也许她自己也不记得了),她以后一定会经常换工作,因为她不是一个能在一个地方呆很久的人。我不知道她现在在做什么工作,生活怎么样,但我觉得我就是她曾经描述的那种人。初三的时候,我拼命想考到一个更好的中学,我成功了,也失败了。高三的时候,我不想留在重庆读大学,我成功了,也失败了。大四的时候,我再一次拼命,不想困在土木的牢笼之中,哪怕我曾经对它充满希望和向往,我成功了,也失败了。工作,我又回到了故乡,还带着一位湘妹子,我成功了,也失败了……

我是一个中国公民,今年我 25 岁,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了,这个觉悟,我一直都有。但当我真的有了这个能力,我却觉得不安。首先,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这份工作,第二,我担心我的身体,在这种定期上下班的工作模式下,也许我不敢生病,不敢请假,不得不看领导脸色,不得不去做那些曾经看不起的事情。这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必经之路,但走这条路的过程,是很痛的。

爸妈都是教师,都已有 30 多年的工龄。他们比我更不容易——从农村走出来,一步步的艰辛,现在的我无法想象。在这个小破屋里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些当初的艰辛——从农村走出来,大学毕业,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身边没有父母,只有同事,没办法见到心爱之人——我现在至少每天可以与爱人电话通信,条件已经比当初好得多了。入职前,老妈给我买了一辆车,车不是什么豪车,但它为我缩小了这座城市的距离,让我在每天通勤 100 公里的条件下,仍然可以每天回家。

喝小酒的时候,我问同事们,我现在无法习惯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我很差劲。他们说,都这样。在老乡群交流的时候,他们说,如果他们可以月薪 10k,他们可以天天加班到 10 点。

有那么一瞬间,我不知道是我的脑袋出了 bug 还是这个世界出了 bug。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必要思考,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